商务部决定自2025年5月7日起对原产于印度的进口氯氰菊酯实施反倾销措施,征收48.4%-166.2%的反倾销税。氯氰菊酯是一种农药,用于棉花、果树、蔬菜、烟草、玉米、花卉等害虫防治。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氯氰菊酯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出口量是全球第二大出口国的8倍多,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
此次反倾销措施意在向外界传递两个信号:对于某些国家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中国政府必将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国内产业利益;在全球应对美国关税的关键时刻,中国不允许其他国家以损害中国利益的方式当筹码做交易,这种行为将遭致中国的反制。
近年来,印度的部分商品对华倾销严重。商务部应中国企业的申请,通过调查,最终作出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决定。去年5月7日,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印度的氯氰菊酯发起反倾销调查,今年1月7日发布初裁裁定,现在发布的则是终裁裁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认定外国企业存在倾销行为并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法律程序包括申请与立案、初步调查、进一步调查、最终裁定和实施反倾销措施。这次案件完整地走完了这个流程,每一步都在商务部官网进行了公开。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印度出口中国的氯氰菊酯数量(按吨计)和其占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均大幅增加。2023年,印度出口数量增长75.79%,市场份额从49.25%增长至71.47%。与此同时,印度大幅压低了氯氰菊酯的价格,从2019年的89675元/吨降至2023年的51950元/吨,下降了42.07%。这导致中国氯氰菊酯产业的同类产品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中国企业不得不以低于正常价格的标准定价。
印度企业在调查过程中不配合,多次出现乱标答卷页码、答卷文件电子版和纸质版不一致等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对于这种不配合的行为,调查机关可以根据已获得的事实和可获得的最佳信息直接作出裁定。但中方两次同意印度公司延期提交原始答卷,并在发现瑕疵后发放补充问卷,给予解释说明的机会。
在全球应对美国关税的背景下,各国正处于与美国进行关税谈判的关键时刻。4月21日,印度宣布对部分进口钢铁征收12%临时关税,其中中国为主要征收对象,涉及约10.6亿美元。当天,美国副总统访问印度。不少分析指出,印度此举可能是为了迎合美国打击中国制造业。近期,其他对美贸易存在高顺差的亚洲国家提到,在与美国进行谈判时要避免影响其他国际协议或扰乱其他市场,而印度尚未作出类似表态。
此次对印终裁结果主要是为了以儆效尤。疫情期间,受囤货需求影响,印度国内氯氰菊酯价格大幅上涨。利润驱使下,印度企业盲目新建产能、扩大产量,导致疫情后供大于求,选择大量对华低价出口。印度企业的行为伤害了中国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利益,中方发起反制,很正常。
据统计,反倾销是各国最常用的贸易救济手段,化工品又是常见的反倾销对象。面对激烈的竞争,许多化工企业在进入外国市场时会选择压低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反倾销成为针对这个行业常用的贸易救济手段。近年来,印度在对华双边贸易中不规范、不友好的举动越来越多,不仅通过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阻碍中印双边贸易的平衡发展,还屡屡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压中国企业。自2020年起,印度已连续5年成为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今年以来,印度已经对中国产品密集发起7起反倾销调查,很多缺乏证据,目的是扰乱中国企业正常经营。
评估一个国家是否涉嫌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可以观察其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和最终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数量。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印度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量远超其他经济体,最终顺利结案并确认存在倾销行为的比例不到50%。面对印度这些调查,我们可以通过沟通或直接采取对等措施反击。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强沟通和协商,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救济和限制措施,通过对话与磋商解决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数据显示,中印之间的经贸往来总体向好。然而到了2025年,印度除了密集对我发起反倾销调查外,在这轮美国单方面挑起全球贸易战后更是小动作不断。4月初,印度表示“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认为全球贸易混乱是推动“印度制造”发展的机遇,频频主动让步希望尽快与美国达成贸易协定。
我们力求通过和平对话解决问题,若对方执意挑衅或损害我们的利益,也将毫不犹豫地采取强硬手段坚决维护自身权益。此次对印度采取反制,意在告诉印度不要再执迷不悟,同时也向那些有着类似心思的国家发出明确信号:想拿中国的利益当筹码做交换,我们绝不答应,必将采取行动反制。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锦鲤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ndaicb.cn/6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