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长期有“饥饿感”的人会更长寿 适度饥饿延缓衰老!每天吃得太饱,可能正在加速你的衰老。适度的“饥饿”反而可能是健康的钥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指出,轻度的热量限制能激活体内的长寿基因(SIRT基因家族),延缓衰老过程。诺贝尔奖得主大隅良典在2016年也因“自噬机制”的研究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饿一饿”正是启动这个机制的最简单方式。
自噬是指细胞自己吃掉自己体内的垃圾。当身体进入饥饿状态时,这个机制被激活,细胞会清理老化、损伤的部件,重新利用回收的物质,就像一场细胞级的大扫除。这不仅有助于延缓衰老,还可能降低患癌风险,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症。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太多、吃太快、吃太油。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中国成年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长期热量过剩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都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温床。你吃下去的,不止是食物,还有慢性病的种子。
很多人一听“饿一饿”,就以为是节食、挨饿、饿瘦。实际上,轻断食不是不吃,而是有节奏地吃。最常见的是“16:8”模式:每天只在8小时内进食,其余16小时只喝水、不摄入热量。这种方式不仅不会让你饿坏,反而能让胰岛素水平稳定,减少脂肪堆积。英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0年发表的文章指出,间歇性禁食可以改善血糖控制、降低炎症水平、增强记忆力,甚至延长寿命。
饥饿感不是心理问题,而是生理反应。控制食欲的关键激素是“瘦素”和“胃饥饿素”。当你吃太多高热量、高糖食物时,瘦素敏感性下降,胃饥饿素分泌紊乱,大脑就搞不清楚“我到底饿不饿”,于是你就停不下嘴。适当“饿一饿”会重新校准这些激素,让你的身体和大脑恢复正常的饥饱感知。
真正有益健康的“饥饿”是“适度”的饥饿,而不是“长期挨饿”。如果你每天摄入热量过低,反而会损伤免疫系统、引发营养不良、掉肌肉、失眠、精神不振。重点不是“少吃”,而是“吃得聪明”,让身体在有营养的前提下,适度进入“节能模式”,启动自噬、修复机制,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你不需要马上断食、不吃晚饭,也不需要去做多复杂的食谱。只需要先做到一件事:不要吃到撑。饭吃到七分饱,胃还有点空间,人也更轻盈。你会发现,精神状态变好了,胃也没那么撑了,肠道也更通畅了,晚上睡得也更香了。这一步,是你“从吃饱到吃对”的关键一步。
“饿一饿”带来的不只是瘦,更重要的是它能启动身体的修复程序。肝脏开始排毒,细胞开始修复,胰岛素水平稳定,心血管更通畅,甚至皮肤也更紧致光滑。这不是某种流行饮食法的宣传语,而是有大量临床研究支持的医学共识。
虽然“饿一饿”对大多数人健康有利,但这并不适合所有人。孕妇、哺乳期女性、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使用胰岛素者)、有饮食障碍病史的人群如厌食症、贪食症,这些人慎用。如果你属于以上人群,切勿自行尝试轻断食,应先咨询专业医生。
作为医生,见过太多“吃出来的病”。心梗、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很多时候都从一句话开始:“反正现在身体还行,就多吃点吧。”等你感到不舒服,往往已经太晚。你身体最初的报警信号,可能就是那顿吃撑了的晚饭,和那句“我再吃一点就好了”。别等身体抗议,才想起来节制。你每天少吃的一口饭,可能就是你多活的那几年。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锦鲤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ndaicb.cn/6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