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与伴生:关于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评论的对象与主体的思考

2025年新春伊始,从央视总台春晚舞蹈《秧BOT》到动画电影《哪咤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人工智能已然成为科技时代各类艺术创作的新工具、新手段、新模式,并由此催生出科技时代文艺创作的新样式、新观念、新浪潮。人工智能在文艺界走了多远,能走多远?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的深度融合对于文艺评论而言意味着怎样的变化、机遇与挑战?从ChatGPT到DeepSeek,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本写作领域的崛起,基于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评论如何坚守本位与站位?这些问题,是文艺创作者与评论者共同面对的时代话题与命题。

一、人机共生:人工智能赋能“艺术现场”,评论家需视阈融合

文艺评论的对象是文艺创作的“现场”。随着科技时代从“数字化”向“数智化”的发展,文艺创作在人工智能加持下,在文本、图像、声音等领域,打破传统文学、美术、舞蹈、音乐、影视等艺术创作的视阈与路径,这一方面让艺术家得以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并产生新的创作概念,另一方面也降低艺术创作的准入门槛,让“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某种可能。

人工智能赋能艺术创作,这让评论家面对着日新月异的艺术现场。如近年来的央视春晚舞台,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与国内优秀舞蹈艺术表演相结合的展示与传播平台。2022年的创意舞蹈《金面》采用AI多模态动捕系统,将舞者的动作迁移给青铜人的模型,从而展现出“活”起来的青铜大面具形象,实现三星堆青铜立人与舞者之间跨越千年的浪漫“牵手”;2023年的歌舞节目《满庭芳·国色》运用AI智能生成图像辅助AR(增强现实)场景设计,舞者仿佛置身泼墨卷轴,舞台如诗如幻;2024年的舞蹈《锦鲤》除了与威亚相结合,还与AR、VR(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翩若游龙、舞若惊鸿,呈现“锦鲤迎春”的好彩头;2025年的舞蹈《秧BOT》不但通过先进的AI算法让人形机器人“听懂”音乐,更通过高精度3D激光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建构)技术、多智能体协同规划、先进组网方案以及全身AI控制,让机器人在舞台上舞着手绢花,与舞者共同表现传统秧歌的“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

面对舞台上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人机共生表演场景,以及以《只此青绿》为代表的从舞台转向大银幕的舞蹈(剧)电影等作品,评论家对于评论对象的把握若仅依靠艺术专业知识,显然是力不从心了,这就需要“跨界”的知识更新与扩容,以实现对评论对象的精准认知与判断,进而展开评论。因此,面对科技赋能艺术现场带来的新的创意与实践,评论家们需要不断拓宽专业边界、创新批评范式,打破界别、行业、门类、学科的局限,在融合的视阈中解读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价值。

二、人机伴生:人工智能缺位“审美现场”,评论家需坚守主体性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唐·柳宗元)”当代美学家叶朗认为这是涉及审美活动本质的极其重要的命题,这一命题指出了美的客观性,强调了审美的主体性与差异性,更凸显出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统一性与交互性。在艺术评论中,对于来自艺术现场的作品、现象等的审美直觉与感受,是评论写作的前提与基础,即评论家需要通过审美直觉形成审美判断才能完成评论写作;这一过程,融合了评论家的艺术感受力和理论穿透力。

从上述艺术评论的产生机制来看,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尽管能够凭借强大的数据、算法、算力深度介入甚至创作艺术作品,但因无法拥有人类的审美权利而缺位“审美现场”,其评论文字的生成是基于规则与算法,而非源自评论者审美直觉的思想与情感。艺术评论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写作,它与艺术创作紧密相连,因为评论的对象是鲜活、生动、丰富的艺术实践,且两者之间为一种互动关系,评论家主体与艺术作品对象之间既构建了“观看”的审美联结,也构建了“评论”的行为过程。因此,基于评论家审美直觉的艺术评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凸显出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尽管人工智能难以感受艺术现场的种种审美体验,但它为艺术评论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分析工具,有助于评论者拓宽评论分析的数据资源与知识视阈,通过人机之间的优势互补,延伸审美经验与评论表达,维护主体话语权、护卫人类价值观。如笔者向DeepSeek发送“舞蹈《秧BOT》的评论文章”的信息指令,DeepSeek通过50个网页的搜索、18秒深度思考,形成写作思路的阐述以及具体的写作内容。在思路阐述中,DeepSeek分析了代表性网页资料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分类整理,明确其文本内容是“综合技术、文化、艺术与社会反响等多维度分析,引用相关搜索结果的深度解读”。在接下来的生成文本,分为“技术与艺术的突破性融合”“传统秧歌文化的现代表达”“社会反响与哲学思辨”“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四个部分以及“结语:科技与文明的镜像实验”,并对这一结构框架进行了二级标题的细分与简要阐述。经由DeepSeek的算法辅助,评论者可粗略把握已有关于舞蹈《秧BOT》的不同评论维度,依据观看的审美体验,再进行艺术阐释、审美阐发、理论阐析,完成评论写作。当然,这一人机协同的写作共同体也将扩展为反身性批判思考,促使我们反思艺术评论的本质,并激发评论者的潜能,不断探索人自身和人的艺术、人的评论的可能性。

对于艺术评论的写作与传播来说,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能够提供符合常规特征的数据信息,并能够处理和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在内容检索、选题分析、辅助写作、精准推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生成式的“AI评论”是算法写作,其生成机制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但与人类写作的创作过程仍存在明显区别。以艺术作品与审美为中心,这是艺术评论的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也是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评论实践应该坚持的。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见”专栏。仝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来源:仝妍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锦鲤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ndaicb.cn/6241.html

(0)
锦鲤财经的头像锦鲤财经
上一篇 2025年5月6日 下午4:59
下一篇 2025年5月6日 下午5:00

相关推荐

  • 00后“朱雀玄武敕令”想改名“周天紫微大帝”!姓名权别滥用

    澎湃新闻主笔 沈彬 据媒体报道,00后湖南小伙原名叫“朱云飞”,去年5月改名为“朱雀玄武”,今年1月再次改名为“朱雀玄武敕令”,4月他又要随母姓,申请更名“周天紫微大帝”。据最新消息,小伙的第三次改名“周天紫薇大帝”已被驳回,但他表示“要去重新再次申请改名”。 网传截图 朱先生供图 经视直播小伙频繁改名,引发网友热议。 感觉这位朱姓小伙是修仙小说里走出来的,…

    2025年4月25日
    1100
  • 方正证券:总裁何亚刚因已到退休年龄辞职,副总裁姜志军接棒

    5月9日,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方正证券,601901.SH)公告,公司董事会于5月9日收到公司董事、执行委员会主任、总裁何亚刚递交的书面辞职报告。因已到退休年龄,何亚刚申请辞去公司董事、执行委员会主任、执行委员会委员及总裁职务。截至本公告披露日,何亚刚未持有公司股份。同时公告,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高级管理人员的议案》,鉴于何亚刚…

    2025年5月9日
    100
  • 两个灵魂,一支画笔,意大利艺术伴侣的上海灵感之旅

    在艺术的世界里,有人独自探索,有人并肩同行。 而在这个由色彩与情感交织的空间中,有一对来自意大利的艺术伴侣,用深刻的默契,在共创中找到了心灵的共振。他们就是 Delta N.A.——“N”取自Nena,“A”源于Alessandro,“Delta”代表了连接,象征力量与稳定——这不仅是他们共同的艺术署名,更是一种彼此身份的注脚:他们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艺术上…

    2025年5月5日
    700
  • 税务部门曝光3起通过拆分经营骗享小规模纳税人税费优惠偷税案件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了小规模纳税人税费优惠政策,助力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瞄准这些政策红利,通过拆分经营、隐匿收入、虚假纳税申报等手段骗享税费优惠,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4月25日,安徽、新疆、大连等地税务部门依法查处并曝光3起通过拆分经营骗享小规模纳税人税费优惠偷税案件,分别是: 一、国家税务总局池州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法查处东至县…

    2025年4月25日
    1200
  •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从构建教师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教师教育研究新平台、夯实教师教育改革新支撑、建设引领服务社会新高地,以及开创教育国际交流新局面等5个方面,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师教育院校,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能力,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构建教师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知》提…

    2025年5月8日
    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