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印度向库奇兰恩的进攻拉开了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序幕。8月初,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游击活动开始后,两国为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正式爆发。巴军意图切断斯利那加-列城之间的公路交通,使拉达克的印军得不到补给,从而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让步。
针对巴方的企图,印度采取了防御态势,阻止巴基斯坦向克什米尔推进,并派主力部队向西攻占锡亚尔科特和拉合尔,以增加谈判中的筹码。从兵力上看,印军总兵力共20个师,而巴基斯坦有7个师,但巴基斯坦的装甲部队略强于印度。印军出动了约15万人,巴方则约8万人。虽然印军在人数上有优势,但巴军的美制“巴顿”式坦克性能优于印度的“百人队长”式坦克。此外,印空军数量占优,但其老式喷气式飞机不如巴空军的F-86和F-104战斗机。
9月1日,巴军在比姆巴尔地区和查木布实施突击,试图切断通往克什米尔南北的公路。9月6日,印军以3个师的兵力对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和锡亚尔科特发动猛攻。9月8日起,双方在锡亚尔科特地区展开激战,15天内损失惨重。最终,双方同意停火,结束了为期22天的战争。
巴基斯坦在战争中面临武器装备补给困难,但通过土耳其和伊朗的援助解决了部分问题。美国停止军援并未显著影响巴军战斗力。巴空军在数量少的情况下有效压制了印度空军,支援陆军作战。努尔·汗集中所有兵力击破印空军的一个点,确保首次突击胜利,利用有限的飞机达到最高效益。
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克什米尔领土争端。1965年7月1日,印度内政部长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部分,这引发了穆斯林的反抗。9月1日,印巴双方爆发战争。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双方停火。1966年1月,印度总理夏斯特里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签署《塔什干宣言》,同意撤军。
战后,巴基斯坦实行武器来源多样化政策,购买了大量先进装备。印度则飞速扩军备战,更新武器装备,全面夺取对巴基斯坦的军事优势。印度制定国防五年计划,逐步建设国防工业体系,实现武器自给。1965年后,印度通过外国援助和特许仿制,生产了大量先进武器,包括米格-21战斗机和“常胜者”式中型坦克,提升了三军实力。印度海军也步入了起步阶段,建造了第一艘国产护卫舰。这些措施使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战争前具备了强大的军事优势。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锦鲤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ndaicb.cn/5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