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报告强调持续强化利率政策的执行和监督,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业内专家认为,新的政策信号不断释放。首先,进一步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与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保持一致,市场对货币政策持续保持适度宽松力度有信心。其次,支持扩大消费,在外需趋弱背景下,提振消费成为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报告对此进行了专题论述,并推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预计未来服务领域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激发。此外,有力应对外部冲击,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金融秩序带来明显冲击,政策层面高度关注并积极应对,稳定外贸将是未来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
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人民银行继续坚持支持性的政策立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综合运用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整体平稳。具体政策操作进一步优化,例如调整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方式,用好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将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合并为支农支小再贷款等。
市场人士表示,在各项货币政策支持下,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续多年多次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社会融资环境总体处于较为宽松状态。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业内专家表示,去年一揽子增量政策对稳定经济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年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持续发力,存量和增量政策协同效应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5月7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了三大类十项举措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包括降准、降息、创设并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出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工具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政策出台非常及时,在遭受外部冲击的关键时点稳住市场预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积极作为,更好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支持经济合理运行。从近年央行实践看,央行政策出台后会及时传导至金融系统,政策效果显现较快。
近年来,人民银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明确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淡化MLF的政策利率色彩。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详细回顾了十年间MLF的工具设计、定位、特点的变化过程,指出未来MLF将回归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基本定位,与其他工具合理搭配维护流动性充裕。业内专家表示,一年来人民银行围绕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做了不少工作,形成较为完整的利率体系。数据显示,3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3%,同比下降约0.5个百分点,持续处于历史低位。
调研反映,一些企业贷款的非利息收费名目繁多,占整体融资成本的比重甚至高于利息成本。金融机构需要转变经营理念,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地方政府、财政等部门也要减轻企业非利息负担。同时,企业要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和财务制度,提升企业信誉。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但收益率波动较大也存在风险。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设置专栏对债券市场利率风险和相应制度建设作了详细阐述。国债尤其是长期国债虽然没有信用风险,但利率风险一直潜藏,当市场利率改变时,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会反向波动。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走低,一定程度上与美关税政策影响有关,但长期看我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业内专家表示,此次专栏设计更多强调从制度建设角度防范利率风险,未来仍有完善空间。
去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发言时表示,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应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央行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有多篇专栏从不同角度体现宏观政策思路的转变。其中,专栏2聚焦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体现了宏观政策更加注重促消费。面对外需不利冲击,有必要将促进消费内需置于更加优先的地位。目前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已较为完善,金融机构围绕不同消费场景创新推出多元的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5月7日,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业内专家认为,此项政策从消费供给端发力,能够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未来与财政及其他行业政策配合,还可体现更多协同效应。
另外,专栏5从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比了中美日三国政府债务情况。我国广义政府总资产相当于GDP的166%,总负债相当于GDP的75%,净资产约占GDP的91%。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政府债务扩张有相应的资产支撑,这对于加强民生保障、完善收入分配、推动经济转型和动态平衡都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一季度累计发行量近1万亿元,有效拉动了投资增长,提振了信心。
专栏6指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需要推动经济供需平衡,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当前我国物价低位运行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需求方面,消费下行压力持续存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传统领域投资收缩明显,价格下降更多。供给方面,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行业自律难以发挥作用,局部的地方保护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效推进,低效、无效企业无法及时有效出清。业内专家认为,价格首先取决于商品供需关系,货币是次要因素。当前货币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速,但物价仍处低位。增加货币供给,供需关系没有改善,不能有效提高需求;如果是推动供给扩张,供过于求格局下物价低迷状况很难改变。价格调控思路上要从以前的防“哄抬物价”转向防“低价倾销”。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锦鲤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ndaicb.cn/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