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克CEO跟我们聊了聊,特朗普阴影前业绩“爆表”的底层逻辑

安克CEO跟我们聊了聊,特朗普阴影前业绩“爆表”的底层逻辑

出品|联合网商业消费组

作者|周月明

编辑|苗正卿

题图|安克创新

安克创新又闷声赚钱了。

4月28日晚,安克创新发出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财报。

数据显示:2024年营收247.1亿元,同比增长41.14%,归母净利润21.14亿元,同比增长30.93%。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59.93亿元,同比增长36.91%,归母净利润4.96亿元,同比增长59.57%。

在深圳一众靠供应链出海的科技消费类企业里,从一开始就走中高端品牌路线的安克,一直备受关注。

若翻看其最新财报,或许可以一窥其发展背后的主要策略。

首先,多品类拓展及多领域创新是安克近些年来一直推行的主要策略。

虽然安克被国内消费者熟知,大多是因其充电宝产品,但支撑起安克收入的早已不再只有充电宝品类。

财报显示,2024年,充电储能业务营收126.67亿元,同比增长约47%,占营收比重约51%。智能创新业务营收63.36亿元,同比增长约39%,占营收比重约25%。而智能影音板块营收56.92亿元,同比增长约33%,占营收比重约23%。

安克CEO跟我们聊了聊,特朗普阴影前业绩“爆表”的底层逻辑

用三五百人团队、三五亿就能饱和投入的‘浅海’品类,安克这几年是‘应投尽投’。”安克CEO阳萌告诉联合网。

当然,安克的多品类战略并非一帆风顺,其一度将品类扩张至27个。

也因为此,2022年阳萌遭遇了创立安克后的“至暗时刻”。彼时,安克某事业部的负责人离职,阳萌亲自到一线接手那个团队的时候,他很快发现,此前的多品类战略出了问题。

“当你遭遇到系统性的失败又找不到出路时,是非常可怕的。”阳萌曾说。痛苦思考后,阳萌做了一个决策,他将27个品类砍掉10个。

计算机专业出身、喜欢系统抽象性原理、偏好“事大于人”的阳萌,对商业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这一改变也引出安克近几年一个重要的策略变化,那就是对人才的育留和创新组织构建的看重。

据2024年财报,安克研发投入达到21.08亿元,同比增长约49%,占同期营收比重达到8.53%。安克员工总数5034人,研发人员就占了53%,达到2672人。

当联合网问及阳萌,眼下安克面临的最大挑战时,作为一家市场主要在海外(2024年境外市场占营收比例约96%)的公司,阳萌并不认为是关税,其焦点仍然放在人才上。

“我们现在最主要的⽭盾,是外部具有品牌价值的市场机会特别多,但我们的创造者还不够。”阳萌说道。2022年的那次挑战后,阳萌越来越意识到“先人后事”的重要性。

那么,安克在多品类拓展和人才组织构建上具体有哪些实践呢?

联合网与安克CEO阳萌聊了聊,他在创新方法论、人才标准、组织体系构建上,分享了更多新思考。

以下为联合网与安克CEO阳萌的交流部分:

拓展赛道,底层技术要相通

联合网:对“安克是家充电宝公司”这种刻板印象怎么看?

阳萌:2024年安克的充电宝收入占比已不到12%了。充电宝已不是我们的主力品类。

不仅如此,外界还常常给我们贴一个标签,说我们是亚马逊公司。但实际上安克约5000名员工里,专职做亚马逊的人只有90个,数量还比不上专职做算法研发的人。

联合网:虽然安克已是一家多品类公司,但许多消费者还是会质疑一家做充电宝的公司,可以做好更复杂的产品吗?

阳萌:外界常误解安克常讲的“浅海战略”,是指只做简单品类、不碰复杂品类。

但我们定义的“浅海”是指年销售规模小于500亿美元的品类,比如充电宝、扫地机器人、安防摄像头。“深海品类”如手机、电脑,年销售规模达几千亿美元,需要几千人、每年几十亿投入。

“浅海”品类通常用三五百人团队、三五亿投入大概率就能做出好产品。以扫地机器人为例,500人左右的团队、每年4-5亿的投入基本就能实现饱和投入。

安克以前选择“浅海”是基于资源配置和效率最大化的考量。但如今安克营收已近250亿元,三五亿投入做一个品类完全有能力做到,在关键复杂品类上做饱和投入,目前没有任何困难。

联合网:安克决定采取多品类战略后,在品类选择上,有没有一套结构化、可复用的方法论,让公司迅速判断这个赛道是否值得进入?

阳萌:我们选择新赛道,核心标准有几个:

一、是否有能力做到全球前三,甚至第一第二

二、选择进入能与现有主航道(安防、储能、智能家居等)有底层技术协同的赛道,可以形成合力,比如充电和储能的底层技术相通。

我们现在极少会从零开始进⼊⼀个全新的⾏业。如果主航道之间没有合⼒,这样的事情尽可能少做。

联合网:拓展这么多品类,如何跨赛道快速洞察消费者需求,有没有可复用的方法论?

阳萌:我们认为“客户价值大于员工价值大于商业价值”。客户价值可以被清晰定义,比如功能价值、情绪价值等。定性分析客户需求,再做定量研究,直到找到真正要解决的用户痛点。

此外,通过以前的产品销售,我们已有大量客户群体,这是我们需求调研的基础。

联合网:但进入比如机器人或安防这类复杂赛道时,安克怎么跟那些融资很猛、有许多先进技术的公司比呢?

阳萌:我们并不是先研发出一个产品,再去找市场,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科学家创业群体中,他们有先进技术和产品,但也可能面临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困局。

安克已在欧美积累了近1000万中高端家庭用户,他们天然对新的东西、对极致的东西有追求,这是我们跨赛道的用户基础。

机器人和安防产品都是在这些用户基础之上发现需求。

比如在安防领域我们调研发现,在面临突发危险时,大部分有支付能力的用户更倾向于通过机器人替代自身应对风险。因为传统的摄像头无法真正有效应对威胁,更多的是在记录和提醒。

这些项目都不是一时兴起或“跟风”,它们并不是孤立的。除了用户基础之外,安克的渠道网络也可以复用,这或许是我们与一些融资多、技术优秀、但缺乏用户和渠道积累的公司之间的区别。他们会在商业化落地上面临更大挑战。

最本质的问题还在于一号位

联合网:当时为什么会快速扩张这么多品类,一度达到27个?

阳萌:那时认为有一套可复制的流程和方法论,只要找到合适的人,各个品类都能做。当时做了很多方法论的抽象和总结,也做了很多组织的扩张,我们的角色也变成给这些团队赋能。

联合网:那2022年为何决定砍掉10个品类,迅速收缩呢?

阳萌:我发现“人”出了问题。

真正“下基层”到一线团队中后,发现大家的状态并没有像来公司汇报时那么信心满满。我意识到哪里不对了。

我以前很相信方法论,觉得有了方法论就能做成事。但后来发现,世界不是这样,⽆论你有多好的⽅法,有多好的⼯具,最后其实⼈才是让结果发⽣转变的关键。

当时看了一本书,叫《从成功到卓越》,让我意识到“先人后事”的重要性。

联合网:能结合当时的具体业务讲讲“先人后事”的重要性吗?

阳萌:比如我们的安防和扫地机器人业务同时从零起步,但因为一号位的状态不同,最终结果也完全不同。

我们2017年就进入扫地机器人赛道,但早期业务负责人偏保守,投入不足,导致产品落后。2020年行业升级后,我们的产品一度掉队,业务连续亏损,4年亏损累计10亿元。

直到2023年换了更激进的负责人,加大研发投入,产品力和市场份额迅速提升。现在全球主要市场线上份额已进入前三,业务增长超过100%。

储能业务也是如此。

2015年我们进入这个行业,是行业内第一个用锂电池做小型移动储能设备的公司。但到2020-2022年行业爆发时,我们的收入还只有一亿多,和行业第一名差了几十倍。

直到2022年,我们把正确的人放到储能业务的一号位,三年下来行业整体规模没怎么涨,但我们的营收涨了21倍,现在已经进入行业前三,团队也非常有信心去争行业第一。

最本质的问题还是一号位。一个好的“一号位”能带着团队稳定推进,把安克的平台能力用起来。平台能力再强,落到不合适的人手里,依然会失败。

联合网:那您现在认为是有抽象的方法论重要,还是人和团队更重要?

阳萌:复杂品类的成功,第一位还是一号位和核心团队,其次才是公司平台能力的沉淀,比如产品、通用技术、渠道等价值链环节的方法论和能力。

一个好的团队要有隐性的战略共识。比如安克是做好极致创新,没有共识,团队非常容易内耗。

价值重新分配给创造者

联合网:那如今您看来,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正确”的人?安克现在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价值观是什么?

阳萌:以前我们选人更多看背景和经验,但在2023年我们升级了价值观,愿意去创造和敢于去创造的⼈,他们⾝上也都有这些特质。

总结为三条:

1、第一性:愿意打破常规,回到本质原理,找到突破路径。不受太多现有路径的影响。

2、求极致:顶着风险,想尽办法追求心中的极致。比如许多出海企业仍选择贴牌出海时,安克选择走品牌路线。

3、共成长:长期主义、公心(考虑团队利益)、自我觉察和自省,这三点合在一起,叫共成长。

价值观可能听起来比较务虚,但这更像一个“魂儿”,当相信同一件事情的一群人走在一起,会更容易进入共振共鸣状态,形成某种氛围。

联合网:听起来确实有些务虚,有没有更具体的量化标准来判断人才是否具备以上特质呢?

阳萌:我们有各级人才委员会,类似于“评审团”,不是由业务主管一人说了算。委员会会收集各方反馈,日常工作中持续观察和评估。

量化指标有,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可能靠做数学题,就把公司做好。⼈才不在数字⾥,在每⼀天的⼯作⾥。

联合网:听下来安克是想打造一个“创造者文化”的组织,所谓求极致的观念具体在工作中怎么体现呢?有没有具体例子?

阳萌:以智能音频领域为例,我们不仅要面对Bose、索尼这样的传统声学巨头,也要直面苹果、华为这样的科技领先者。Bose和索尼在声学架构上表现出色,苹果则在舒适性与算法优化上极具优势。那么,我们能否打造一款同时兼具顶尖声学架构与先进算法的耳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果与许多企业一样,只满足于“比别人做得稍好一些”,可能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联合网:那安克是一开始就要招到符合这三条标准的人,还是通过机制让员工向这些价值观靠拢?

阳萌:绝大多数人在性格上是可以变的。极端第一性或极端不第一性的人都很少,大部分人处在中间。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吸引5%-10%天生极致的人,通过榜样和氛围影响中间的大多数。如果只招极致人才,社会整体不会进步。我们希望把中间的人才培养成更极致的人才,这也是企业的社会价值。

联合网:你强调“组织内部的氛围”对创新和人才成长的作用,能具体谈谈吗?安克是如何打造这种氛围的?

阳萌:这背后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依据。波特在上世纪末的研究发现,聚集在一个区域、做同一行业的人会跑得比分散的人快。中国的产业带就是典型例子。

安克内部也是类似,做不同品类的团队可以彼此“看见”:看到别人做出极致产品、分到丰厚的回报,会激发“他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的动力。这种“看见”带来的隐性力量,是推动我们持续创新的底层机制。

联合网:但有一个问题是,这些高价值观、追求极致创新的人才,为什么不选择自己创业?他们为什么要来安克呢?

阳萌: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坦白说,最顶尖的人才在市场上是看不到的,他们很难被普通招聘渠道捕捉。

目前我认为安克吸引这些人才,核心有三点:

首先,安克具备完善的价值链支持。

复杂品类的全球化成功需要覆盖极长的价值链,岗位和能力多达上百、上千。创业公司很难每一环都做到极致,而安克的平台能为创造者补齐短板,让他们专注于最擅长的部分,快速做大做强。

此外,安克有一套自己的价值分配机制。

我们认为要把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给创造者。比如去年安克2000人分了8亿奖金,年薪百万的员工数百人。

任正非讲过,价值分配必须匹配价值创造,否则价值创造无法持续。我们在内部也经常讲,安克现在是一家二流公司,因为劳动者和股东的分配比例只有20%,而华为、苹果都在30%以上。只有让劳动者分到更多,才能持续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创造者。

一个数据是,我们的高绩效高价值观员工离职率不到2%,低于行业平均值。

联合网:不过,愿意加入企业、不选择自己创业的人才,是不是更像“偏科型”人才,抗风险能力有一定局限性?这种特质的人多了会不会影响企业发展的天花板?

阳萌:我认为我们吸引的不是“抗风险能力低”的人,而是那些能把账算清楚的人。

很多创业者其实并不是“敢于冒险”,而是没有算清楚成功概率和回报。安克作为平台想吸引的,是那些经历过创业、深知产业链复杂度和成功难度的优秀人才。他们认同在安克这样的平台上,能更高概率地获得更大成功和回报。

关税是全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联合网:虽然安克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财报表现亮眼,但进入二季度以来,作为一家市场主要在海外的公司,安克也受到了美国关税等宏观政策的波及。安克如何应对?

阳萌:关税是全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最终还是能力强的公司能胜出。

我们本质上是一家“微笑曲线”两端的公司:专注于研发、品牌和销售,不做制造。制造环节全球化布局,生产可以在中国、越南等多地切换,对冲风险。

联合网:前段时间安克宣布对产品进行价格调整。据研究机构数据显示,自2025年4月初起,安克在亚马逊平台上销售的数十款产品平均涨价约18%,部分产品如充电宝的价格从70美元上涨至109美元。涨价决策是怎么做的?

阳萌:关于涨价,我们既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涨价是综合成本和市场趋势的理性决策。

联合网:特朗普的关税策略可能未来还会变化,若抛开这类外部周期性因素,长期来看,安克的目标是什么?

阳萌:我们希望成为像宝洁、德州仪器那样,能在几十个品类持续成功的公司。

长期持续成功的企业都有共性:系统性能力、组织机制和价值观的沉淀。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不追求短期爆发,而是追求长期、系统性的领先。

#我是联合网商业消费组编辑周月明,关注出海、消费、IPO等多个领域,行业人士交流请加微信:muzhouzhizhi,请注明身份,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 zhouyueming@huxiu.com。

联合网长期关注出海,为应对急剧变化的出海环境,特推出“出海潜望镜俱乐部”,为大家提供一手出海资讯、链接头部出海平台,扫码下方图片二维码了解详情。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锦鲤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ndaicb.cn/5220.html

(0)
锦鲤财经的头像锦鲤财经
上一篇 2025年4月30日 下午5:12
下一篇 2025年4月30日 下午5: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